[摘要]怎样评价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,读完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阅读此书,我感受到历史如汪洋大海般的朝我涌来,恰如其分地留在我的脑海中。读战国争雄,体察战国时期的尔虞我诈;...
怎样评价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,读完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阅读此书,我感受到历史如汪洋大海般的朝我涌来,恰如其分地留在我的脑海中。读战国争雄,体察战国时期的尔虞我诈;读天下一统,感受秦皇时期的称霸天下;读楚汉相争,窥视两大势力的水火不容;读大汉天下,感悟大汉王朝的恢宏气派……朝代频繁更替,历代的治乱兴衰,让我们跨越时空去感受实实在在的古人的思维和谋略。记录历史,阐述君王得失,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和思考,在一帧帧历史画面中以血的教训和朝代的更替中形成治国有常之策。前代君王视之,得治国之方,后代吾辈视之,明前人之鉴。正如唐代魏征所言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我们只有在书籍中窥探历史,学习经验,才不会重蹈覆辙,步历史之后尘。在一个个历史结果中体验来自几千年前的智慧,向历史问好,得量体裁衣之方。
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,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从《资治通鉴》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,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,从书中汲取智慧,来提高思辨能力,不断提升自己。
怎样评价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,读完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据说某位伟人读了17遍。很多人就感觉这书厉害的不行,武林秘籍,权术之书。有人从里面解读职场秘籍,有人从中探查人性,有人看出治国方略。感觉什么都能往里塞,但是我觉得不过是一本史书,以时间为经线,一年一年的记载着过去发生的大事,桌前伏案,却感觉跨越了千年时光,历经世事变换,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。犹如黄粱一梦,壶中日月一般。

在其中可以看到先贤,他们的生活,他们的奋斗,他们的爱恨情仇。无数代仁人志士,抱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传统责任感,为寻找万事太平之道,忠义奋发,舍身忘我,砥砺奋斗。但是历史总在暴君产生暴政,暴政产生暴民,暴民进而产生革命,革命有产生暴君中陈陈相因,跳不出封建大循环。囿于历史局限,先贤的奋斗我觉得最终都归于失败,始终没有摸索出万事太平的制度。但我们不行轻视这些古代先贤,正是他们始终在黑暗的社会里,举着星星灯火,喁喁独行,始终不曾让仁义,忠勇之道失传。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维系,民族之魂得以屹立千年。

我想,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就是提醒君王及治国者,谨记自己的责任,天下万民将他们的身家性命系与你,你要为天下苍生负责,轻身贵民,兢兢业业,克己奉公。当然,往事中也反应出人性的复杂,权谋的奇诡,治国者也需要学习来洞察人性,觉知阴谋,审时度势。但不要忘记,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,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不要沉湎于奇计鬼谋,忘了根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