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长江禁渔十年后,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,鱼会不会再次进化?近年来,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,恢复了鱼类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。然而,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...
长江禁渔十年后,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,鱼会不会再次进化?
近年来,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,恢复了鱼类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。然而,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,随着鱼类数量的快速增长,长江水域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——食物短缺。
长江禁渔十年后,由于鱼类数量激增,水中的食物供应无法满足它们的需求。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鱼类是否会再次进化的疑问。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发展出的一种自然选择机制。然而,鱼类在短时间内是否能够迅速进化以适应食物短缺的问题,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观察。
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由于环境污染和渔业过度捕捞,长江的鱼类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。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恢复了鱼类的数量,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在没有足够食物供应的情况下,鱼类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压力。然而,鱼类要进化适应新的环境条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应能力。
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需要通过基因突变和适应性选择来实现。在这个过程中,只有那些具备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传递自己的基因。对于长江鱼类来说,食物短缺可能会成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压力,但是否会引发进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
总的来说,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确实带来了鱼类数量的快速增长,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。是否会引发长江鱼类的进化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观察。我们需要保持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关注,并采取措施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,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环境。
长江禁渔十年后,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,鱼会不会再次进化?
早在2002年,我国农业农村部就制定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,不过,当时的禁渔期为3个月,这短暂的3个月,鱼类刚刚要休养生息,就遭到了禁渔期后的过度捕捞。到了2021年,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调整为10年,在这10年内,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。那么,问题来了,长江为什么要禁渔?禁渔期为何要长达10年?在这10年内,鱼类会不会泛滥导致水中没有食物?带着这几个疑问,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

长江为什么要禁渔?
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,它的全长达到了6397公里,比黄河长了900多公里(5464公里),而长江流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,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。从整体上看,长江是由干流、支流、湖泊和湿地共同构成的,如此复杂的构成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,让长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,形成了生物多样性。据不完全统计,长江中仅仅是鱼类就有400多种,独有的鱼类多达156种。正是如此多的鱼种类,让长江成为了淡水鱼类的主要捕捞“基地”,据统计,每年从长江流域中自然捕捞的鱼类就占我国淡水鱼总捕捞量的约63%,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淡水鱼是从长江捕获的。

连年的渔业捕捞给长江流域的鱼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,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早在20世纪50年代,长江干流每年的鱼类捕捞量约为43万吨,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,在同样甚至是超过以前的捕捞活动的下,一年的捕捞量降低到了20万吨,到了2011年,再次降低到了8万吨,而这并不是人们停止了捕捞,而是鱼类已经越捕越少了。
众所周知,鱼类是水生态中重要的一环,它们体型不一,食性各有差异,小型鱼类会控制水生生物的生长(比如藻类),小型鱼类又给大型鱼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,而随着鱼类的不断减少,水生态也在逐渐的崩塌。这一点从长江白鲟的灭绝以及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就能看出来了。因此,长江禁渔是非常有必要的,这是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。

禁渔期为什么长达十年?
从时间上看,十年很长,但是对于长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来说,时间并不长。首先,在文章的开始,我们就说过,长江禁渔从2002年就开始了,只不过开始时禁渔期一年之中只有三个月,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对鱼类的繁殖没有太大的帮助,反而会引起禁渔期后的“报复性捕捞”,因此,一个较长周期的禁渔期才更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息。
其次,虽然是禁渔期,但是长江流域非常的长,监管难度较大,即使在禁令之下,依然会有不法分子进行偷捕行为,而且事实上,偷捕行为从来没有消失过。再加上现在的渔具出现了许多细如针孔的“绝户网”,这一网下去,大小通吃,大的被卖掉,小的被扔掉。因此,禁渔期长达10年,更有利于相关部门清理这些偷捕行为,从而更好地推行禁渔政策,更有利于长江流域中水生生物的发展。
因此,虽然从时间上看十年有些久,但是禁渔其实是无奈之举,因为当下的长江几乎进入了“无鱼可捕”的状态,这种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,若干年后,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也就只有一条没有生命力的河了,所以十年对于长江来说时间并不长,毕竟它伤的太重了。

长江禁渔十年,鱼类会不会泛滥成灾,导致水生态崩塌?
我们先说答案:不用说只有10年的禁渔期,就算是100年,长江流域也不会出现鱼泛滥,导致水生态崩塌的现象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有三个主要原因:
第一:生态链的互相约束。在陆地和水中都有生态链,而不同的生物处于生态链的不同位置,它们相互制约,稳定发展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人疯狂的捕杀老虎、花豹、狼群之前,野猪从来不会泛滥,这是因为这些食物链上游的动物会制约下游动物的数量,而上游的动物又受到下游动物的数量制约,这样它们的总数量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。我们要禁渔,就是让水生生态缓慢的自愈,水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,除非是入侵物种,不然它们不会泛滥。(切记不要在水域中放生入侵物种,比如巴西龟、清道夫等等)。

第二:禁渔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生态。虽然商业捕捞对长江流域中的鱼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但其实,长江流域中的鱼类资源大幅度的降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,那就是水利工程的建造。据统计,仅仅是在长江上游就有10000多座大水坝,这些水坝的建立阻断了长江中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,并且这些水坝也阻隔了许多天然湖泊与长江的互通性,这样的结果就是长江被分割开来,鱼类只能与同一水域中的鱼繁殖,再加上商业捕捞之后,区域内鱼类的种群数量会大幅度的下降,从而使得一些鱼类处于灭绝的边缘。因此,即使是禁渔十年,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鱼类,因为鱼类减少最大的原因“水利工程”并没有减少。(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,导致长江鱼类目前的状况的罪魁祸首中,水利工程占了约70%,捕捞占了约30%,参考资料:谢平,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——水利工程是祸首, 酷渔乱捕是帮凶. 湖泊科学, 2017, 29(6): 1279-1299. DOI: 10.18307/2017.0601.)

第三:约束。在当下,长江干流中饵料贫瘠(江湖阻隔引起的),饵料贫瘠就意味着一些食物链底层的鱼类的繁衍、存活数量都会受到约束,一旦底层的鱼类受到了约束,上层的鱼类自然很难发展起来。由此可见,长江禁渔十年,想要看到鱼类泛滥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。

总结
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已经到了贫瘠的地步,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捕捞和水利工程的建造。因此,仅仅是十年的禁渔期,只是给了鱼类繁衍生息的时间,让局面不再继续的恶化,想要看到大量鱼儿欢快地游动的场景,还需要多方的努力。所以,十年禁渔几乎不会出现鱼类泛滥的问题。
最后说明一点,那就是生存在世界上的物种从未停止过进化,只不过进化是非常缓慢的,而且进化依托于足够的种群数量、较好的生态环境,所以,长江鱼类也不会因此发生什么明显的进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