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大唐藩镇势力如何做大?大唐王朝有没有机会解决藩镇问题?没根本没有机会解决。表面上看奋进格局是因为。唐朝地方势力过大,但本质上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。由于唐朝后期土地...
大唐藩镇势力如何做大?大唐王朝有没有机会解决藩镇问题?
没根本没有机会解决。
表面上看奋进格局是因为。唐朝地方势力过大,但本质上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。
由于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,均田制受到了破坏,租庸调制和府兵制无法维持,唐朝中央直属的作战兵力严重不足,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。朝廷只能同意边境的节度使自己招募兵马,并给予收税的权力来养兵。由于各个节度使的兵马和财政都是独立的,所以就在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除非土地兼并得到已知,否则无法解决藩镇割据。唐宪宗曾经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消灭了所有不服从调遣的藩镇,一度出现了“元和中兴”。但他死后各路藩镇还是继续割据。直到大唐灭亡。
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,所以唐朝必然无法解决藩镇格局的局面。


大唐藩镇势力如何做大?大唐王朝有没有机会解决藩镇问题?
907年,唐昭宣帝禅位于朱温。唐,亡于藩镇。
当年,大唐的天下,本来就是李渊这个地方实力派造反打出来的。大唐天子当然对地方势力的壮大颇为警惕!
可是,大唐天子却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藩镇形成、壮大,终成“尾大不掉之势”。
此后,大唐天子为了解决藩镇问题,可谓费尽心机,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。
可是,藩镇之祸,却依然愈演愈烈,并最终埋葬了大唐王朝。
失灵的系统
唐朝开国之初,沿用了北周、隋朝的府兵制。
府兵们平时在家一边耕地,一边参与训练。
他们轮番上番,或宿卫京师,或戍卫边境。期限一到,回家接着种地。

有任务时,这些士兵自己准备好戎装、资粮,从各地征调而来,由朝廷指派的将领指挥。
战事结束,领完赏赐,士兵们回家接着种地,将领回朝接着当官。
靠着这套系统,大唐负担不大,既屡战屡胜,又不必担心什么尾大不掉。
可是,这套系统却越来越不灵了。
1、府兵的数量、质量下降。
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。
府兵都是要自备戎装、资粮的,所以对经济条件有一定要求。
均田制被破坏后,府兵得不到足额的田地,生活日益困顿。
如此,府兵贫弱,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下滑。
2、朝廷用兵需求增加。

唐初时,李靖等人,常常以很少的兵力,很短的时间,就攻灭敌国,结束战事。因此,府兵压力不太大。
可是,此后,大唐在与吐蕃、契丹、南诏的战争却久拖不决,战事长期化。
一方面,战事长期化,府兵作为重要劳动力往往不能及时回家,生活更加困顿。因此,许多府兵想办法逃避兵役,府兵数量进一步减少。
另一方面,战事长期化,频繁用兵,朝廷的用兵需求急剧增加。
一边是日益减少的府兵,一边是日益增加的用兵需求,大唐的老系统玩不转了。
藩镇的形成
府兵制玩不转后,大唐的藩镇一步步冒了出来,开始形成、壮大。
第一步:兵为将有。

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!府兵不够用了,就去募兵嘛!
于是,唐军中,募兵的比例迅速提高。
府兵,都是自耕农,出番几年,就要回家抱孩子了。他们是国家的兵,和将领的关系就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。
募兵就不同了,他们是职业兵。
他们长期由某些将领统领,他们余生的生计、荣辱与将领们紧密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。
兵为将有,是藩镇形成的基础。
第二步:财、民、军一把抓
可是,如果只有兵,没有钱,吃饭都要靠朝廷,那将领们也是嚣张不起来的。
很长一段时间内,大唐都是由朝廷组织调兵运粮,边将没有财、政之权。
可是,随着大唐疆域扩大,战事频繁,朝廷调兵运粮,路途遥远、成本极高,朝廷有点吃不消了。
于是,大唐便划分若干军区,以军队长期屯驻。由于军队是将领的,所以,长官也得以久任。
由于长官们需要自己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,因此,他们也就要兼管辖区的经略、支度、营田等事务,权力膨胀起来。
如此,节度使在辖区内,军事、财政、民政一把抓,成了藩镇!

注:很多朋友把藩镇割据归因于唐玄宗的个人失策。
实际上,早在唐高宗、武则天时期,藩镇就已经开始形成。唐玄宗的问题是:让某些人长期兼任数镇,形成了有能力以推翻朝廷为目标的武装集团。
唐玄宗的错误,在安史之乱后得到了纠正,大唐再少见兼任数镇,直至黄巢起义前,再无可以直接威胁大唐江山的藩镇。
但藩镇割据是系统性问题,很难纠正。
第三步:坐大。
如果中央强大,那么,藩镇也是坐不到的。
可是,安史之乱后,大唐中央却弱了。
1、朝廷实力削弱。
一方面,大唐在动乱中遭受的破坏严重,大规模用兵能力减弱。
另一方面,由于河北割据、陇右陷入与吐蕃的竞争,大唐优质产马地沦陷,难以阻止强大骑兵。
2、吐蕃的威胁。
吐蕃在西部威胁非常大,甚至曾攻陷长安,成为比藩镇更严重的威胁。

大唐禁军与西北边镇,长期用于西北防御,很难同时组织对藩镇的大规模用兵。
因此,唐天子在很长时间内只得采取姑息策略,使河朔藩镇得以壮大。
破不了的局
此后,为了解决藩镇问题,大唐天子可谓费尽了心思。
唐宪宗、唐武宗,都曾经取得过重大胜利,一度“打服”了藩镇。
尤其是唐宪宗时期,曾基本“打服”藩镇,史称“元和中兴”。
于是,宪宗及其子穆宗遂开始进行改革,试图解决藩镇问题。
藩镇的基础就是:“兵为将有”及“财政军一把抓”。
那就干掉你的基础!
唐宪宗先是把目标对准了“财政军一把抓”。
宪宗下诏,将一些民政、财政权力归州刺史统领。
宪宗死了,穆宗接着干,他把目标对准了“兵为将有”。
唐穆宗下令藩镇每年裁军8%,史称“长庆削兵”。

收你的财政、民政权,再每年削你8%的兵,大唐这次要从根子上解决藩镇问题!
这下可捅了大篓子!
藩镇的士兵都是职业兵,他们就靠当兵吃粮来养家糊口的!
回家种地?
而大唐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田地可以分给他们!
这是逼着人家去要饭呀!
同时,掌管财政的地方官,按照中央指示,削减给藩镇兵的供给。(因为每年要裁军嘛)
这下好了,藩镇兵恨透了朝廷和朝廷的“狗官”。
我们要割据!
藩镇士兵对割据事业的支持,从“要我干”变成了“我要干”。
结果,藩镇士兵杀掉朝廷新调的节度使,自己拥立节度使,又干了起来!
不可收拾
河朔的藩镇兵在闹事以后发现:大唐没来招惹他们!
这可不是朝廷认怂了,而是:前面的藩镇兄弟也闹起来了!
本来,闹事的多是河朔藩镇,中原藩镇虽偶有作乱,但基本未成气候。
可是,朝廷的举措削藩,也涉及了他们!

有毛病!我们帮朝廷打河朔还有功呀!怎么连我们都搞!
于是,此后的唐朝削藩战争,主要打的已不是河朔藩镇了,而是江淮、中原藩镇。
大唐之所以还能接着维持,靠的是江淮财赋。有钱,这日子还能过!甚至还能时不时打服藩镇。
可是,先是黄巢起义,把江南打了个底朝天,接着是高骈割据淮南。
大唐财赋断绝!
一边是控制不住的藩镇,一边是无兵无钱的朝廷。
大唐的日子,到头了。
总的来说,唐朝的藩镇坐大,是一个系统性问题。
府兵制瓦解后,大唐中央没有新的方法保持用兵需求与供给的平衡,只有让将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权力,致使藩镇坐大。
大唐有时候可以打服不听话的藩镇。可是,由于他们仍然找不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法,就企图从根子上解决藩镇,结果情况越来越糟!
系统性问题,只能要用系统性的方法解决!